京城老一辈的百姓们,大抵都忘不了那段喝不上奶的岁月,他们知道牛奶含钙,蛋白含量高,可美容,还能抗癌,但是这样的健康食品他们难得能喝上一口。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的奶牛场极少,总共的奶牛数不过千余头,就这千余头里,还有一部分是瘸牛、瞎眼牛赶来救场。老人们回忆起来感慨颇多,牛奶在他们年轻时可是奢侈品。
也就是在这个北京奶业力求“温饱”的年代,北京市牛奶总站成立了,时间是1956年,它便是今天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的前身。这一年,北京年加工鲜牛奶只有600万公斤,人年均消费牛奶不足1公斤。
这样的牛奶紧缺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京城老百姓们用粮票、肉票、油票等来换购粮食,三元(当时称为北京市牛奶公司)顺应潮流推出了奶票,因为供不应求,为缓解矛盾被迫将奶票设置为红、蓝、白三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供应量,婴儿发红票;重病人发蓝票;老年人发白票。
与此同时,奶油冰棍、奶油蛋糕也成为稀罕物,这样的状况一直到改革开放几年以后才得到改善。奶牛数终于达到三万多头,年产奶量也有一万多公斤,“喂牛靠铡草、挤奶靠手工、消毒用大锅、送奶使褡裢”的生产过程也成为过去式,但以质量优先,将安全与品质当做是企业生命的理念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都说“得奶源者得天下”,近60年来,三元一直在坚守奶源大关,它将牧场当作自己的第一车间,重点建设上游奶源基地,在看似保守、迟缓的发展中保证了奶源的品质,这种长期的坚守终让三元在一系列乳品大动荡中“独善其身”。
三元的副总经理吕淑芹认为,奶源的控制是质量的关键,据她介绍,三元拥有自己的牧场,分布在北京周边以及河北地区,三元70%-80%的奶都来自自己的牧场。剩下的一部分来自一些小牧场,他们和三元已合作多年,完全按照三元的高标准进行养殖,即便是这样,他们的原料奶想要进入三元也要经过重重关卡,每一批都需初检、复检,还会引进第三方检测机制。
吕淑芹说,“三元的奶牛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工作人员会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对饲料进行调整,只有奶牛好了,它所产的奶才能好。”因为要确保奶源品质,所以奶牛就必须优秀、健康,最好心情还不错。三元将这种“好牛产好奶”的理念实际运用到了乳品产业链的首要环节,他们从国外进口了很多高品质公牛,“黑星”、“林肯”、“雷达”等,其中还不乏优秀的荷斯坦种公牛,这些系出名门的种公牛价值从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不等,他们担负着改良奶源的重任。据了解,一头优秀的种公牛一年之中改良的后代可以影响到半个北京市牛奶的品质。
在三元的奶牛中心,也不乏相当一部分贵族母牛,她们其中一部分的年产奶量可达15000公斤,和改革开放之前难以解决牛奶“温饱”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与此对等的是,如今的贵族牛们消费水平很高,不仅饲料规格高,每月伙食费约1500元,而且住在青山绿水环绕的“别墅”内,每头牛有大约90平方米的私人空间,配有冷热空调、木板和塑胶两张“卧床”、恒温饮水槽,以及多个能即时把牛的生活场景传送到中央控制室的摄像头。
优良的品种加上优质的生活质量似乎已经将奶源的第一道大关掌控在手了,但对于三元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体检”二字早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属词,三元为了保证牛奶的品质,定期给牛做体检已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三元是国内乳品行业中首家将体细胞检测纳入质检标准的企业。
据了解,牛的“体检”实际是对体细胞进行检测,它等同于人类的白细胞,当奶牛生病,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很多体细胞来防御病菌,体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响牛奶的品质。按2009年出台的《乳品安全标准》中的规定,生鲜奶的体细胞数每毫升仅规定不得超过100万个,但三元却按照每毫升牛奶30万个体细胞的准则执行,不仅远高于国内每毫升100万个体细胞的规定,也高于欧美每毫升40万个体细胞的标准,三元的原奶质量已经赶超发达国家水平。
三元奶牛养殖中心的副总经理李锡智说,“如果每周不进行体检,那么原料奶源的质量和营养是得不到保证的。体细胞数增高对牛奶的化学成分有很大影响,乳糖、乳脂肪和非脂肪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维生素B1和B2含量也会减少,不同程度的乳腺炎会不同程度的降低牛奶的品质。因此,所有的养牛企业都应该定期给奶牛做体检。”
三元的奶牛“体检”每周都在进行,这是三元独有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加工”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它耗时、费力,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却为消费者带来了健康的牛奶,这是三元老牌乳企的责任体现,同时,这也是老百姓们信任三元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