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在27日举行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研讨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指出,3年来有关机构乳制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称“乳粉质量历史最好”。不过,该报告能否提振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还有待市场验证。
“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在27日举行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研讨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指出,3年来有关机构乳制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称“乳粉质量历史最好”。不过,该报告能否提振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还有待市场验证。
屈指算来,从三聚氰胺事件迄今,倏忽已近四年。四年来,伤疤虽愈,疼痛却刻骨铭心。在相关赔偿金运作成谜的语境下,尽管公众理解乳协“爱子心切”的豪迈宣言、也看到国产奶粉的诸多进步,但要令用脚投票的消费者将“历史最好”化为市场认同感与品牌忠诚度――这个,基本还是很难。
乳协的“历史最好”可能确实合乎事实判断:2008年三聚氰胺带来乳业“地震”,随后,多年“野蛮生长”的内地乳业开始洗牌。政府也加强了对乳品行业的整顿和监管,一系列规范乳业健康发展的政策陆续登台,如《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等。准入门槛提高了,于是一些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不符合奶制品安全标准的乳品厂相继关门打烊。优胜劣汰之后,于乳品质量提升自然多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当乳协接二连三打出“历史最好”的旗号时,反而被贴上“王婆卖瓜”的标签?个中缘由,并不复杂:一者,乳业新国标迄今仍留有诸多悬疑。早在2010年4月,乳业新国标正式颁布,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就惊呼其“一夜退回25年前”,及至2011年6月,王丁棉炮轰乳业新国标“倒退”……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标准问题说不清,“最好”一说就难免有缺乏技术支撑之嫌。
二者,乳品质量“历史最好”离不开健康的产业生态。就在不久前,媒体报道称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采访发现,由于大型乳品企业垄断区域鲜奶收购,这一地区生鲜奶收购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导致很多奶户入不敷出,被迫“砍牛”(杀牛或卖牛),当地一斤奶价钱卖不过一瓶矿泉水。奶农生存如此多艰,乳品质量果真能“最好”下去?包括眼下热议的疑似“掺尿牛奶”事件,都说明要自证“历史最好”的质量,仅仅靠“绝不可能”等轻飘飘表态是站不住脚的。
市场而言,质量或服务的好坏,自家人说得再是天花乱坠,顶多算是“广告”,而不能当做“疗效”。《2009年至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导致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市场,洋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目前的85%。在销量的历史上,任何溢美与自矜都是浮云。当然,也许我们的奶粉确实已经“历史最好”,只不过,一是过往的历史并不那么美好,参照系本身就不太讨巧;二是“伤害容易疗伤难”,市场信用建设本就是个拔丝抽茧的漫长过程――好,或者不好,还是把发言权交给消费者为妙。